克氏針手把(鉗)的研制與臨床應用
汪心毅, 姜曉琪
(常州市戚墅堰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蘇常州)
克氏針是骨科中最常用的器械之一,需要用手搖鉆或電鉆操作,急診時一名醫生很難進行操作。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種手把(鉗),很方便安裝固定克氏針,術者只需左手固定骨折處,右手即可持手把(鉗)作克氏針操作。實現了一名術者即能行克氏針內吲定的目的,操作簡單方便,效果好。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克氏針手把(鉗)的示意圖:克氏針手把由緊固螺母、加壓槽、外螺紋、針道、螺塞等結構組成??耸厢樸Q由針道、軸、加壓塊、加壓柄、固定齒等結構組成(如圖所示)。
1.2器械操作
克氏針手把的使用:把克氏針針尾插入手把針道內,順時針旋緊緊崮螺母,克氏針即被固定于手把內,直接旋轉手把進針。逆時針方向轉動緊崮螺母即可松開緊吲螺母取出克氏針。
克氏針鉗的使用:把克氏針尾插入克氏針鉗的針道內,壓緊加壓柄即可固定克氏針,放開加壓柄即可取出克氏針。
2臨床應用
2.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均是我科于1996年3月~2000年5月收治的132例患者,男98例,女34例;年齡10—83歲,平均36歲。指骨骨折74例,趾骨骨折15例,跖骨骨折14例,掌骨骨折27例,肱骨內髁骨折1例,髂前上嵴骨折l例。開放性骨折67例,閉合性臂折65例。
2.2手術方法
指(趾)骨開放性骨折:局麻清創,提出骨折遠端,持克氏針鉗順行把克氏針穿入骨折遠段,如近節指骨(趾骨)骨折 收稿日期:2004-07-16:修回日期:2004-09-18
作者簡介:汪心毅(19 59-),男,科副主任,主治醫師。電話: 0519-8770577。
則屈曲近指(趾)間關節,克氏針從其中節指骨中遠1/3的背側穿出;如中節指(趾)骨骨折則從指(趾)末端穿出,松開退出克氏針鉗,再在骨折遠端的克氏針上安裝克氏針鉗,持克氏針鉗退針至骨折端,復位后克氏針鉆入近端,剪去遠端過長的克氏針縫合傷口。
掌骨骨折:取背側切口,提出骨折遠端,屈曲掌指關節,持克氏針鉗順行把克氏針穿入骨折遠段,并從關節處穿出,松開退出克氏針鉗,再在骨折遠端的克氏針上安裝克氏針鉗,持克氏針鉗退針至骨折端,復位后克氏針鉆入近端并從背側穿出,克氏針鉗再重新裝上近端克氏針將克氏針遠端退入掌骨頭內,近端折彎后剪去,殘端埋于皮下¨],縫合傷口。
指(趾)骨末節骨折:復位后,左手固定骨折處,右手持克氏針鉗從指端逆行穿入指骨,固定骨折剪去過長的克氏針。
跖骨骨折:背側切口,切開顯露骨折端,克氏針沿背側皮質平行于長軸向骨折運端進入,經過跖骨頭、近節趾骨基底的下方,然后在足趾的跖側皮膚處穿出,將骨折復位,逆行再將克氏針沿跖骨背側皮質下方穿入骨折近端陽],剪去過長的克氏針,殘端埋于皮下。
撕脫性骨折:閉合撬拔復位口1后,左手暫固定,右手持克氏針手把穿入克氏針固定,折彎后剪去過長的克氏針,殘端埋入皮內。
本組132例解剖復位115例,功能復位17例(均為粉碎性骨折)。固定后無再移位現象,無骨髓炎及針孔感染病例。4討論
克氏針手把與克氏針鉗的選擇:主要根據術者的操作習慣任取一種即可。我們的經驗一般是粗的克氏針用手把,常用作撬拔復位,可直接擊入克氏針;小的克氏針用克氏針鉗,常在門急診指骨、趾骨、掌骨等骨折的固定中使用。
操作時,克氏針手把(鉗)的長軸要與前臂平行,大魚際肌抵住手把(鉗)的末端,拇指示指基本伸直,中指、環指、小指屈曲,夾住手把(鉗),使克氏針進針時基本保持平行,避免過多擺動。一般刁i使用錘子擊入克氏針,如個別病例需使用時,克氏針應抵達針道末端,再旋緊緊崮螺母或壓緊手柄,避免克氏針在手把(鉗)內松動。
本方法器械簡單,消毒方便,尤其適用于基層醫院只有一名值班醫生時仍能進行骨折復位的內固定手術,而使用手搖鉆則一個入無法操作。適用范圍廣,操作方便,能用克氏針固定的骨折基本都能使用該手把(鉗)持針操作。由于握手把(鉗)持針需直接旋鉆,無手搖鉆的齒輪結構,力矩小,穿過骨皮質困難,所以皮質骨固定適用。
-
- HL.13030 圓輪緣手輪
- 材質:膠木
-
- HL.41149鉸鏈
- 材質:鋅合金
-
- HL.22060 刻度微調
- 材質:尼龍
-
- HL.41143 鉸鏈
- 材質:鋅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