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ndtrr"><form id="ndtrr"><nobr id="ndtrr"></nobr></form></address>

        <noframes id="ndtrr">

        <form id="ndtrr"><nobr id="ndtrr"><meter id="ndtrr"></meter></nobr></form>
          <noframes id="ndtrr"><listing id="ndtrr"><listing id="ndtrr"></listing></listing>

          登錄  |  注冊
          河北華利機械配件有限公司

          中日零部件貿易發展態勢分析

          2014/1/3 10:28:48

                  一、引言
                  國際貿易中的產品按照最終用途劃分,可以分為3 大類: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其中,中間產品又分為零部件和半制成品,最終產品分為資本品和消費品。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所分析的產品都是最終產品,卻相對忽視了對中間產品的考慮。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中間產品貿易的巨大發展推動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Hummels 等人(2001)用垂直專業化比率指標(即出口品中所含的進口中間品價值的比率)測算了10 個OECD 國家和4 個新興市場國家的中間產品貿易的發展水平。
                  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資料顯示,1985-1995年間,與國產產品相比,東亞各國有更多地投入進口產品的傾向。東亞國家的國產產品投入率在下降的同時,來自東亞內部各國的中間產品投入率卻不斷上升(渡邊利夫,2003)。東亞區域內零部件貿易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1992-2000年間,東亞區域內零部件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5.2%上升至40.2%,,進口比重由24.9%升至37.1%,在零部件貿易所占比重及增長速度方面都要遠高于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發展(Athukorala,2003)。
                  中國與日本是東亞區域內的貿易大國,且貿易往來極為密切,其貿易發展對于東亞的經貿格局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上述背景下,中日兩國的零部件發展呈現出怎樣的態勢?中國對日本的零部件貿易中所體現的比較優勢如何?本文擬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深入研究,揭示中日零部件貿易發展的格局,進而為中國在未來東亞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合理定位提供借鑒。
                  二、中日零部件貿易發展的總體概況
                  (一)數據說明本文貿易商品分類以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3 次修訂標準(SITC Rev.3)為基準,數據均采自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零部件商品的挑選則以聯合國《廣義經濟類別分類》(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 BEC)為基礎,根據BEC 分類法,第42 和53 基本類為零部件商品。然后再按照聯合國公布的BEC 和SITC (Rev.3)之間的轉換表,挑選出零部件商品。本文按照SITC5 分位數據統計,共挑選出204種零部件商品,其中SITC 第7 大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為178 種,第8 大類(雜項制品)為26 種。
                  根據中國工業標準分類,本文將這204 種零部件商品重新集結成6 個行業,即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集結方法依據盛斌(2002)的轉換標準。
                  (二)中日零部件貿易發展的總體概況由表1 可見,1992-2004 年間,中日各行業零部件貿易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幅度最大,12 年間增長了近26 倍。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零部件貿易也有較大水平的發展,分別增長了21 倍和15 倍。而普通機械制造業零部件貿易增長幅度最小。如果將零部件貿易和行業總體貿易發展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總地來講中日零部件貿易發展要快于行業總體貿易。除普通機械制造業外,其它行業零部件貿易的增長水平都高于行業總體貿易。表2 則顯示了1992-2004 年中國對日本零部件出口與進口增長對中日零部件貿易增長的貢獻度。
                  由該表可見,這12 年間中日零部件貿易的巨大增長主要是由中國對日本零部件的進口增長所帶動的,零部件進口增長的貢獻度基本都在60%以上,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零部件進口增長的貢獻度甚至達到了85%。相對而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零部件出口增長貢獻度較大,為42.53%。
                  表3 計算了1992 年和2004 年中日細分行業零部件貿易額在各行業總體貿易中所占比重及其在這6 個行業的零部件貿易總額中所占權重。由該表可見,1992-2004 年間,除普通機械制造業外,中日零部件貿易額在行業總體貿易中所占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交通運輸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零部件貿易額在行業總體貿易中的比重上升幅度較大,分別由43.6%和38.5%上升至78.4%和60.9%,升幅分別近80%和60%。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零部件貿易額則在行業總體貿易中始終具有較高的比重,上升幅度較小。從行業零部件貿易額所占權重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零部件貿易額在6 個行業中的份額始終是最高的,不同的是,它在中日零部件貿易額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04 年,一半以上的中日零部件貿易額是由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創造的。相比之下,普通機械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在中日零部件貿易額中的地位有較大程度的下降。
                  三、中國在日本市場上零部件的生產優勢與組裝優勢分析
                  (一)生產優勢與組裝優勢的衡量生產優勢與組裝優勢是Ng 和Yeats(1999)提出的用于分析一國零部件的生產和組裝活動在世界、區域或某一國家市場是否具有比較優勢的一種方法,它是在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7]其中,零部件的生產優勢是按照產品的出口值測算的:( / ) /( / ) ij i wj wpij RCA = x X x Xij x 指國家i 對產品j 的出口額, i X 指國家i的總出口, wj x 指世界對產品j 的出口額, w X 指世界的總出口。如果pij RCA >1,則說明中國零部件在日本市場上具有生產優勢,如果pij RCA <1,則說明中國零部件在日本市場上處于生產劣勢。
                  而零部件的組裝優勢是按照產品的進口值測算的:( / ) /( / ) ij i wj waij RCA = m M m Mij m 指國家i 對產品j 的進口額, i M 指國家i的總進口, wj m 指世界對產品j 的進口額, w M 指世界的總進口。由于零部件不像資本品或消費品那樣具有最終用途,對其進口只是用于進一步組裝產品,因此,如果aij RCA >1,則在日本市場上反映出中國的零部件組裝具有比較優勢,如果aij RCA <1,則從日本市場上反映出中國的零部件組裝處于比較劣勢。
                  (二)中國在日本市場上零部件的生產優勢與組裝優勢分析表4 計算了1992-2004 年間在日本市場上具有生產優勢與組裝優勢的中國零部件品種占其總數的百分比。首先從生產優勢方面看,1992-2004年間有3 個行業具有生產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數量上升了,它們是普通機械、專用設備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上升幅度最大,由1992 年的29%上升至2004 年的63.5%。2000-2004 年間,普通機械、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中居于生產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所占的比重,始終在50%以上。
                  這反映出這兩個行業的零部件生產在中國已進入成熟期。而在這一時期,交通運輸設備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具有生產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數量卻下降了,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具有生產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數量在上升一段時期后,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態勢。這說明中國這3 個行業零部件的生產在日本市場上正面臨著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
                  再從組裝優勢方面分析。1992-2004 年,中國有4個行業擁有組裝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數量上升了,即: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相比之下,僅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2 個行業的零部件的組裝優勢呈下降態勢。由于組裝優勢能否顯現的關鍵在于一國是否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來進行產品的組裝活動,因此,從日本市場的情況看,中國的零部件組裝從總體上尚處于比較優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還有較大的利用空間。
                  四、基本結論本文用SITC5 分位數據對1992-2004 年間中日零部件貿易的發展態勢進行了經驗分析,可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1992-2004 年間中日零部件貿易經歷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這表現在:中日零部件貿易的發展速度快于行業整體貿易;零部件貿易在行業整體貿易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態勢。因此,零部件貿易已成為分析中日制成品貿易發展中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2.中日零部件貿易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對日本零部件的進口增長帶動的,日本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區域的零部件的主要供應者。
                  3.從零部件生產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在日本市場上最具比較優勢的產品集中于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普通機械制造業,這兩個行業具有生產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數量在日本市場呈逐年上升趨勢。而電子通信及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卻面臨激烈的競爭,具有生產優勢的零部件品種數量出現不斷下滑的趨勢。
                  4.從零部件組裝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零部件組裝在日本市場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且從整體上呈逐年上升態勢。這說明在對日貿易中,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還有很大利用空間。注釋:①BEC 是由聯合國頒布的國際貿易商品統計的一種商品分類體系,它按照國際貿易商品的主要最終用途,把《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的基本項目編號重新組合排列編制而成。通過 BEC 分類,可以把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編制的貿易數據轉換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框架下按最終用途劃分的3 個基本貨物門類:資本品、中間產品和消費品,以便世界經濟情況進行分析。

          華利膠木手輪
          揉着人妻饱满高耸乳尖

              <address id="ndtrr"><form id="ndtrr"><nobr id="ndtrr"></nobr></form></address>

                <noframes id="ndtrr">

                <form id="ndtrr"><nobr id="ndtrr"><meter id="ndtrr"></meter></nobr></form>
                  <noframes id="ndtrr"><listing id="ndtrr"><listing id="ndtrr"></listing></listing>